行为金融学作为多学科交叉性最明显的学科之一,随着与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融合发展,可以科学合理地解释现实金融世界的运行规律。
认识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的交叉性学科,力图解释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异象,发掘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背后的一般规律。行为金融学与经典金融学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对人的假定。经典金融学遵循的是“理性人”假设,即人是理性的,投资者的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分析,为了实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可以是非理性的,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并不是考虑利弊得失之后的最优结果。这构成了行为金融学和经典金融学之间最大的分歧。
长期以来,以“理性人”假说为基础的经典金融学理论占据着中心地位,而行为金融学则相对处于边缘的地位。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理性人”假定下能够以效用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构建目标函数,借此推导出各类资产的市场定价,以此构建的价格体系成为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理论支柱。例如,今天颇受大众青睐的投资产品基金,其投资策略的基石就是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恰恰就是用于解释现代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和股票崩盘。大部分投资者在股市过热阶段投资行为往往充满着狂热,这种投资行为通常倾向于相信经验和趋势,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大部分的投资者都知道在金融市场投资的基本定律就是遵循“低吸高抛”的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情况往往是“买在了高点,抛在了低点”。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复盘熟悉的场景,从而一窥其中的有趣规律。
通常,股市上涨到一定阶段出现赚钱效应后,才会有大量投资者涌入股市。这时候,新进入的投资者往往坚信市场还有上涨空间,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棒者,能够幸运地逃顶。然而,当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往往惊慌失措,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因而产生了从众跟随的行为,不顾一切地“割肉”抛出,这时很有可能就放弃了急跌反弹时损失最小的逃出机会。可以发现,大部分投资者每一步的行为皆非经过深思熟虑,往往由情绪支配,并且心理因素左右了投资者的判断,导致投资者出现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用“动物精神”来形容人的这种非理性特点。虽说“冲动是魔鬼”,但冲动正是普通人的常态,特别是在投资过程中。在股市繁荣时期,投资者往往会过分自信、盲目乐观,冲动做出各类决策;当市场掉头向下时,投资者焦虑增多,冲动又会很快变成恐慌。心血来潮式的决策伴随着认知偏差,最终导致步步是错。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式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往往是从金融异象入手,探寻形成金融异象背后的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行为的心理成因。我们先从几个例子入手,谈谈传统金融学遇到的问题,形成无法合理解释的“异象”,而行为金融又如何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答。
在传统金融学的研究中有一个股权溢价之谜(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拉吉尼希·梅赫拉(Rajnish Mehra)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于1985年提出的。他们对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数据研究发现,这段时期股票的收益率大约为7.9%,而同期低风险的国债债券的收益率仅为1.0%,两者相差为6.9%。显然,股票收益率远超国债收益率,而股票收益率高于国债收益率的差值部分被称为“股权溢价”。梅赫拉和普雷斯科特对其他发达国家1947年至19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股票收益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溢价。股票存在投资风险,其收益率高于无风险的国债,超额部分是风险回报,这是传统金融学的一个基本结论。但是,基于实证研究得到的这个溢价过高了,大到了不合理的情况。因为在两位学者的研究中,他们基于传统金融学的假说来构建效用函数,推导资产价格,从而得到股权溢价合理的理论数值。通过比较理论值和实际数值发现,由美国数据推导得到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并不在合理的区间之内,而这是传统金融学在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因此被称为“股权溢价之谜”。通俗地讲,如果普通投资者坚持长线投资理念,投资股票应该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股票收益能够跑赢债券。但是,事实上人们往往更喜欢投资收益率低的债券。
在股票溢价之谜这个问题上,行为金融学给出的解释是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世界有色金属》 网址: http://www.sjysjs.cn/qikandaodu/2021/0625/1126.html
世界有色金属投稿 | 世界有色金属编辑部| 世界有色金属版面费 | 世界有色金属论文发表 | 世界有色金属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世界有色金属》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